在过去的七十年间,人工智能(AI)历经了一条既迷人又多元的发展道路,囊括了众多方法与技术。尽管深度神经网络在近年来崭露头角,成为一股主导力量,但该领域的起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对连接主义人工智能的探索,其灵感深受人脑结构与功能的启发。20世纪40至50年代的开创性成果为人工神经网络奠定了基石。然而,由于当时计算能力的不足与理论理解的局限,加之明斯基和帕珀特在1969年对感知器提出的批判性分析,该领域陷入了一段被称为“AI冬天”的低迷时期,连接主义的研究兴趣和资金支持均大幅减少。
与此同时,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,符号人工智能逐渐崭露头角,它侧重于利用符号与逻辑来表征知识与推理,进而推动了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的发展。然而,其在知识表示、处理及从数据中学习方面的局限性,最终为连接主义AI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兴埋下了伏笔。计算技术的飞跃与反向传播算法的突破,为这一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,最终引领我们进入了深度学习与深度神经网络的崭新时代。
除了上述两大主要范式外,模糊逻辑系统、处理不确定性和二精度问题的能力,以及模拟生物学过程的自然启发式优化技术,也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。机器学习、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突破,更是为AI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,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其能力边界,还推动了其在所有的领域的广泛应用。
人工智能与数字计算机技术之间的共生关系,无疑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关键。解决能力与内存容量的指数级增长,使得愈发复杂的算法与模型得以实现。而诸如GPU和TPU等专用硬件的广泛应用,以及云计算资源的普及,更是极大地降低了计算资源的获取门槛,助力研究人员与研发人员不断突破人工智能的创新边界。
这种对进步的不懈追求,体现在范氏(Phams)智能系统的第一定律中,即AI系统有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智能:“就像熵一样,AI系统将一直增长。”这一定律强调了增强人工智能能力的持续驱动力,反映了宇宙中观察到的复杂性和精密性持续不断的增加的自然趋势。
在此基础上,范氏(Phams)智能系统第二定律增加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:“AI系统的‘智人化’进程是不可逆转的。”这一论断与第一定律相辅相成,共同阐明了一旦AI系统跨越了某个智能阈值,它们将持续进化并慢慢地加强能力,这一进程有可能带来无法预见的进步与挑战。
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崛起以及语言模型能力的爆炸式增长,为范氏第一和第二定律的有效性提供了令人瞩目的佐证。当代的通用智能系统已能轻松通过图灵测试,能在众多领域内模拟出类拔萃的人类操作,这一现象既引发了人们对该技术潜在意义的热烈探讨,也带来了深深的忧虑。
诸如GPT-4、Gemini及其后续模型等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展,不断推动着自然语言处理的边界,使得AI系统可以胜任从翻译、总结到创造性写作乃至协同创作等多样化的任务。在生成式对抗网络(GANs)与基于Transformer的语言模型的推动下,除了技术领域的革新之外,还催生了深度仿真技术、人工智能辅助写作工具以及自动音乐创作等广泛的应用场景。
这些发展不仅在所有的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前沿,更引发了关于创造力本质、数字内容真实性以及潜在表达形式的深刻对话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真实存在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进一步强化了这样一个理念:一旦AI系统达到某个特定的智能水平,它们的进化将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,推动技术的可能发展,并挑战我们对智能本身的传统理解。
AI系统复杂度的提升,往往会引入更大的复杂性,进而削弱其可预测性。这一现象被范氏(Phams)第三条智能系统定律所精准捕捉:“可控制的人工智能,其可控性仅是一种可能性。”在扩展能力与维持可靠性和安全性之间寻求平衡,构成了人工智能开发的核心挑战。特别是在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中,可控性的缺失已成为一个重大障碍,尤其在那些透明度和问责制至关重要的关键性应用领域。
范氏定律的深远影响,凸显了负责任地开发和部署人工智能的迫切需求。随着人工智能系统日益强大和自主,确保其在伦理框架内运行,并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,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任务。为了应对偏见问题、实现公平的人工智能决策、确保数据的伦理使用,以及评估AI应用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,我们应该一个跨学科的方法,汇聚技术人员、伦理学家、政策制定者和社会科学家的智慧。
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,伦理考量应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,从数据收集与算法设计,到部署与持续监控。在诸如医疗保健、金融和刑事司法等高风险应用领域,人工智能决策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显得很关键。此外,为维护公众信任,保护隐私、获取同意以及确保数据所有权同样至关重要。同时,为了消除AI系统可能加剧社会偏见的潜在风险,我们一定要致力于开发公平且无偏见的算法。
人工智能(AI)的社会影响同样显著。随着AI技术的慢慢的提升,它们有潜力重塑劳动力市场、改变社会互动方式,并对政治进程产生深远影响。各行业任务的自动化引发了对未来工作形态的深刻思考,同时也凸显了技能更新与提升的重要性。人工智能通过社会化媒体算法和个性化内容推荐,正悄然改变着社会互动的方式,这一变化对公共话语的质量和社会凝聚力产生了显著影响。在政治领域,人们持续担忧AI可能通过精准投放的广告和信息战来干扰民主进程的正常运行。
为应对这些多维度挑战,我们应该采取协同合作和整体推进的策略。诸如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(IEEE)全球自主和智能系统伦理倡议、欧盟的可信AI伦理指南,以及英国政府举办的世界首次AI安全峰会等举措,对于建立伦理AI开发的原则和标准至关重要。
从技术层面来看,确保AI系统(尤其在关键应用领域)的稳健性、可靠性和安全性,始终是业界公认的优先级。在形式验证、鲁棒性强的机器学习算法以及AI安全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,是解决当前技术难题的必由之路。
同时,追求节能且环境可持续的AI系统也显得很迫切。大型AI模型的训练和部署消耗了大量的计算资源和能源,从而增加了碳排放。因此,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探索模型压缩、高效硬件设计和绿色AI算法等技术,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AI技术的环境影响。
展望未来,通用AI(AGI)的发展以及AI与量子计算、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融合,将为我们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并带来新的挑战。尽管AGI仍是一个长期目标,但当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正不断拓展AI的能力边界,深化我们对智能本质的理解。
综上所述,人工智能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。AI能力的快速的提升为我们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进步机遇,但驾驭伦理、社会和技术层面的复杂性同样至关重要。通过促进全球对话、优先发展教育,并推动负责任的AI开发,我们大家可以引导这一强大的数字技术朝着造福全人类的方向迈进。
英国伯明翰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首席教授、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、《Digital Engineering》期刊编委,英国制造工程师协会委员、工程与技术学会委员、机械工程师协会委员、威尔士学会委员、2014卓越研究框架(the Research ExcellenceFramework)12分区(航空、力学、化学和制造工程)成员、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大学联合会成员、国际机器人自动控制联合会技术委员会委员、欧盟制造执行支撑小组成员。
Pham教授在机械、制造、系统工程领域对理论和应用都存在广泛的贡献,已经发表了超过600篇学术论文和18本著作,担任多个国际著名期刊的主编、编辑或副主编。
因其在工程领域的突出贡献,曾获得1996年度和2000年度机械工程师学会的约瑟夫•惠特沃斯奖、2001年度和2003年度机械工程师学会的托马斯•斯蒂芬斯奖、2004年度机械工程师学会的唐纳德•尤利乌斯格龙奖。2003年新年授勋仪式上被授予英国官佐勋章(OBE)。
《Digital Engineering》英文国际期刊(ISSN:2950-550X)是全球首个专注于数字工程的跨学科领域学术期刊,由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 出版,主要发表高质量的原创研究论文、综述、简报和评论,旨在分享各领域关于数字化研究和应用的最新成果。
上一篇: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与挑战分析 下一篇:5070≥4090!黄仁勋引爆科技春晚NVIDIA要做机器人界的ChatGPT